免费健康热线: 029-33312010
联 系 我 们
24小时免费热线:029-33312010
预约挂号:029-33338159
客服微信:18064385658
地址::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西段2号
QQ:
当前位置: 首页>> 动态资讯

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锦024~学术研究(二十三)

更新日期:2020-08-20   已浏览:1096次  

杜雨茂对伤寒六经的认识

韩志毅  董正华

  杜雨茂教授出身中医世家,幼受庭训,博极医源,精通岐黄,耄耋之年仍精勤不倦,手不释卷,研习医学典籍。杜雨茂教授致力于仲景学术五十余载,对伤寒六经有独到的见解。笔者有幸随杜雨茂教授学习并研究其学术思想,略知一二。现将杜老师对伤寒六经的认识简述如下。

1 对伤寒六经本义的认识

  《伤寒论》之六经是指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。目前中医界对伤寒六经之本义的认识有经络说、脏腑说、气化说、地面说、六部说、六病说、分证说、阴阳说、八纲说、阶段说、证候群说等 14 余种不同见解1],诸家各持己见,争论不休。“六经”一词始见于《内经》,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六经为川,肠胃为海,九窍为水注之气”2]。杜老师曾归纳《内经》之“六经”有 4种不同的含义:指脏腑和经络、指脉、指气化、对热病证候的归类。伤寒六经乃仲景继承于《素问·热论篇》,并运用和发展,《伤寒论》六经虽然源于《内经》,但又非《内经》六经内容的机械套用3]

  1.1 伤寒六经是对《素问·热论篇》六经的发展和运用  杜老师认为仲景继承了《素问·热论篇》中关于六经分证中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涵,摒弃了机械循环论点内容,并据医理和临床实践加以充实,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体系。《素问·热论篇》[2]云:“伤寒一日,巨阳受之……;二日阳明受之……;三日少阳受之……;四日太阴受之……;五日少阴受之……;六日厥阴受之……。”即外感热病的发展过程为“太阳→阳明→少阳→太阴→少阴→厥阴”六个阶段,日传一经,固定不移。仲景结合医理和临床实践,在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过程中,提出外感热病的传经不可拘泥于《素问·热论》篇的日数和六经的排列顺序,应据证辨经,随证论治。《伤寒论》将多种外感疾病归于六经辨证论治的体系中,将表、热、实证归于三阳经病,里、寒、虚证归于三阴经病,并依病机拟出了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八种治法;同时还列举了大量误治变证、坏病,以变驭常。这些创见,正是仲景对《素问·热论篇》六经分证理论的发展。

  1.2 伤寒三阴病是对《灵枢·经脉篇》分经论治理论的发展和运用  杜老师认为《伤寒论》三阳病辨证是仲景从《素问·热论篇》升华而来,并涵盖了其证候、病机;对于三阴病辨证则是对《灵枢·经脉篇》分经论治理论的继承发展和运用。杜老师通过《伤寒论》三阴病证候、病机与《灵枢·经脉篇》证候、病机的对比,发现两书的论述有很多雷同之处,故认为伤寒三阴辨证来源于《灵枢·经脉篇》,并对其有所发展。仲景重视临床实践,并根据临床治验确立了三阴病的治法,补充了《灵枢·经脉篇》的不足。如仲景根据太阴病病机提出“当温之,宜四逆”的治法,补充了《灵枢·经脉篇》治疗太阴病仅用针灸的不足。从《伤寒论》少阴病、厥阴病中有关证候、病机的论述亦可发现与《灵枢·经脉篇》的有关联系,可见《伤寒论》三阴病辨证论治的理论是受《灵枢·经脉篇》分经论治理论的启示提炼发展而成的。由此可见杜老师对中医经典研究之透。

  1.3 伤寒六经是对《内经》标、本、中气学说及开、阖、枢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  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中叙述了六经标本中气。标本中气本是指天之六气风、寒、暑( 热) 、湿、燥、火,标指人体三阴三阳六经。人生活在天地六气的气交之中,天地阴阳之气相召,变化无穷,对人体影响极大。标本中气学说即是研究天之六气与人体六经之间的关系,人与宇宙自然形气相感的规律,古人运用这一规律,作为预测疾病和分经治疗的理论依据。仲景在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论治的过程中,吸取标本中气理论中的合理部分,用以解释六经的病理变化和指导治疗,同时又在实际应用中剔弃了机械往复的论点,使《内经》标、本、中气学说有了新的发展。

  “开、阖、枢”最早见于《素问·阴阳离合论》[2]和《灵枢·根结篇》[4],谓“太阳为开、阳明为阖、少阳为枢”,“太阴为开、厥阴为阖、少阴为枢”。它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,说明三阴三阳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既有开,亦有阖,且开、阖不能离开枢的作用。指出“开、阖、枢”之间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离合辨证关系,以及各经络脏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,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精神。《伤寒论》中虽然没有“开、阖、枢”的名词,但杜老师认为从六经病辨证论治过程中可体现“开、阖、枢”的精神。“太阳为开”,是言太阳为盛阳之气,其阳气发于外,具有“上行外达”的作用;“阳明为阖”,是说阳明位于三阳之里,阳气蓄于内,有“内行下达”的作用;“少阳为枢”言少阳之气介于表里、阴阳之间,有出则为阳,入则为阴的枢机转动之作用,以此说明三阳病的位置及其传变规律。三阳经如此,三阴经亦然。

2 对伤寒六经循经传的认识

   在《伤寒论》中,仲景虽然按照《素问·热论篇》六经传变顺序来排列六经病即太阳→阳明→少阳→太阴→少阴→厥阴,但杜老师认为此非仲景本义,只因仲景遵循经旨而未打破《内经》的束缚,但仲景毕竟是重视临床实践的医家,按原文叙述来看,其六经偱经传的顺序应为:太阳→少阳→阳明→太阴→厥阴→少阴3]。杜老师认为邪从表向里传,太阳为表,阳明为里,少阳半表半里,其传变必然为表、半表半里再到里,即太阳→少阳→阳明。少阳主胆、三焦,属半表半里,位于脏腑之外,肌表之内,太阳阳明之间。证之论中原文,也多见太阳病传少阳,少阳病传阳明者,而阳明病传少阳者未见确切条文。

  杜老师认为,少阳为半表半里,邪正角逐之战场,正邪僵持,则病在少阳; 正胜则邪出太阳之表,病症向愈; 邪胜则入里为阳明之证或是少阳阳明并病。明·李梃5]认为三阳病传变是按太阳、少阳、阳明之序。少阳为三阳之枢,病邪由内而外、由外而内必经之处。在《伤寒论》中仲景按《内经》之旨排列顺序述说伤寒六经病,并不说明伤寒三阳病传序为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。在《伤寒论》条文中可以见证,如 146 条“伤寒六七日,发热,微恶寒,支节烦疼,微呕,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”。太阳病表证六七日不解,则为少阳兼太阳表证之柴胡桂枝汤证。103 条“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……;呕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”。太阳病过本经十余日未解,则为少阳阳明并病之大柴胡汤证。太阳病六七日不解,则入少阳;太阳病十余日不解,则入阳明,由此亦可知其传变之顺序。

   关于三阴经病传顺序,杜老师认为少阴病在末,厥阴病居中。以三阴病轻重较之,少阴心肾之病最为危重,厥阴病次之,太阴病又次之。证之临床,因厥阴病而死亡的只有少数病( 如脏厥) ,而少阴心肾死亡之病则不胜枚举。故从病情轻重来看传变,少阴在三阴之末乃合仲景重临床之意,更合病情传变规律。

3 对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的认识

  部分医家认为六经辨证即就是八纲辨证,把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置于同等位置。杜老师认为六经辨证应从属于八纲辨证,六经辨证使八纲辨证更加系统化、具体化,八纲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、完善和发展3]

   八纲辨证是中医临床辨证的总纲,源于《内经》,发展于仲景,成熟于明清时代。《内经》中已有用寒热虚实来概括疾病的记载,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八纲辨证理论。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,具体运用了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八纲的辨证分析方法,三阳病即概括了表证、实证、热证,皆属阳证; 三阴病即概括了里证、寒证、虚证,皆属阴证。可见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即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理论,它为八纲辨证的确立与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。八纲辨证是临床一切辨证方法的总纲,其内容更加全面,涵盖了六经辨证的内容。六经辨证使八纲辨证更加系统化、具体化,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是用于外感疾病的论治,六经辨证应从属于八纲辨证。

  恽铁樵先生6]曾说:“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,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,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,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。”伤寒六经之重要可见一斑。杜雨茂教授对伤寒六经的阐释,全面揭示了伤寒六经的本质,对伤寒学的发展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,为后学者继承发展《伤寒论》开拓了新的思路。

参考文献

1] 王庆国,李宇航,王震.《伤寒论》六经研究 41 说[J].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,1997,20( 4) : 23 ~30.

2]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.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[M]. 上海: 上海科技出版社,1959: 55,246,63~64.

3] 杜雨茂.伤寒论释疑与实验研究[M]. 北京: 中医古籍出版社,2004: 7~11,16~17,18~19.

4] 佚名.灵枢经[M]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1963: 16.

5] 李梃.医学入门[M]. 北京: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1995: 256.

6] 恽铁樵.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[M]. 北京: 学苑出版社,2007:6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[原载于《辽宁中医杂志》, 2011,38,(11):2147~2148]

>
免费热线:029-33312010
预约挂号:029-33338159
客服微信:18064385658
医院地址:
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西段2号

    微信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