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健康热线: 029-33312010
联 系 我 们
24小时免费热线:029-33312010
预约挂号:029-33338159
客服微信:18064385658
地址::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西段2号
QQ:
当前位置: 首页>> 动态资讯

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锦025~临床经验 (一)

更新日期:2020-08-27   已浏览:1031次  

杜雨茂教授运用猪苓汤治疗肾脏疾病的经验

      

  猪苓汤出于《伤寒论》,乃仲景为阴津亏损、水热互结之证而设。业师杜雨茂教授汲前贤之经验,集临证之精华,以猪苓汤为主化裁治疗急、慢性肾脏疾病,收效颇佳。今略述体会于次,以供同道参考。

1  论述肾病详阴虚

  中医历来对急、慢性肾脏疾患病因病机之认识,多重外感、湿热、瘀毒、痰浊、阳气虚诸因,而略阴虚。纵观急、慢性肾盂肾炎,急、慢性肾小球肾炎,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病变过程,阴虚内热水停者并非少见,细究其因,不外以下数端。

  1.1素体阴虚,复感外邪  素体阴虚,复感外邪,邪入从阳化热,郁滞于内,阻碍气机,使水液不得正常敷布与代谢,聚而为湿,并与邪热相互搏结而成阴虚内热,水热互结之证,这在急性肾盂肾炎及急性肾小球肾炎中最为常见。

  1.2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 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、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阴虚见证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由于目前西医对于慢性肾脏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激素及免疫抑制剂,因而大多数患者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强的松、环磷酰胺等,尽管对于控制浮肿,降低尿蛋白,减轻肾脏病理损害,缓解症状及延缓病势有所裨益,但随着使用日数的递增,不良反应亦日渐显露。从中医学角度着眼,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多具有阳热之性,长期使用伤及人体阴液已成定论,我们从临床上观察到,激素的副作用,多表现为手足心热、眠差、腰膝酸软、盗汗、舌红少苔等一派阴虚内热之象,也证实了上述观点。

  1.3滥用温阳药  长期以来,部分医家片面强调阳虚水停在肾脏病中的重要地位,临证之时,不详加分辨,一味投以温阳之品,以图阳气回复,温散水湿。岂知温阳之品,多具辛燥、温热之性,用之得当,随手取效,用之失宜,则最易助阳生热,戕伐阴津,导致阴伤热结。尤对素体阴虚之人,误用或过用温阳药物,非但水湿难去,且可更伤阴液,而犯“虚虚实实”之戒,形成阴津亏损,水热互结之证。

  1.4过用利尿药  通利小便无论对消除急性肾脏疾患之小便不利,或是慢性肾脏病之浮肿,小便量少等症均有益处,因而利尿药物是中医论治肾脏疾病的常用之品,但应用应有度,如若过用,伤及人体阴液,进一步损及人体正气,则不利水湿去除,终致阴伤而水停之变证。

  总之,正是由于上述体质及医源性因素的广泛存在,决定了阴虚水停证候在各类肾脏疾患中占有一定比例。

2  运用猪苓巧化裁

  针对上述病机,治疗时单养阴则有碍湿之弊,纯利湿又有伤阴之虞。唯有养阴而不助湿,利水而不伤阴,方为的对之法。猪苓汤恰具此性,当为首选。业师临证之时,常以生地易阿胶,取其既可养阴活血,又能清热解毒,更能切合病机,兼顾病性。对于急、慢性肾脏疾病符合本病机者,每每分辨病种、病期及兼挟证候之不同,以猪苓汤恰当取舍、辨证化裁,莫不随手取效。

  2.1肾孟肾炎  此病多属中医淋证范畴。此类疾患除具阴虚水停之外,水热互结于下焦之证较为突出。故常需加入半枝莲25~30g,石苇15~30g,车前子10~15g等以清利下焦湿热。其中急性期患者小便频数、灼热、淋漓涩痛,甚至血尿等下焦湿热严重者,上方加入银花、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,通利小便之功,方用生地12~15g,泽泻15~20g,茯苓10~15g,猪苓10~15g,银花10~15g,连翘10~15g,石苇10~30g,车前子l0~15g,半枝莲25~30g。腰痛明显者,酌加怀牛膝12g,川断12g;小便色赤甚或有肉眼血尿者,选用大、小蓟各10~15g,仙鹤草15~30g,白茅根15~30g,以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。

  慢性肾盂肾炎多具有劳淋症状如小便频数,倦怠乏力,腰膝酸软,夜尿频数等,每因阴虚热结之中夹有气虚所致,故治疗时常需兼顾脾肾,每以猪苓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化裁。选用生地12~15g、猪苓15g、云苓12~15 g、泽泻12~15g、党参l5g、白术12~15 g、半枝莲25~30g、石苇15~30g、怀牛膝12g、山药9~15g。气虚明显,症见疲乏无力,懒言嗜睡者,加入黄芪20~30g,以扶助正气;偏于阴虚,手足心热,夜寐不安者,加入女贞子12g、旱莲草12g,以滋养肾阴;兼有瘀血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,酌加当归10~12g、生益母草25~30g、桃仁9g、红花9g等以活血化瘀;大便秘结者,去山药,酌加大黄或酒军6~9g或虎杖9~12g;腰痛明显者,加桑寄生12g、炒杜仲12g。

  2.2肾小球肾炎  根据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之异,可分别归于中医“水肿”、“腰痛”、“虚劳”等病范畴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由外感诱发,症见全身浮肿,或伴发热、脉浮,多与中医风水相类。治疗上,如单用猪苓汤则显药轻,故常与五苓散合方,药用猪苓15g,茯苓12~15g,泽泻10~15g,白术12~15g,生地9~12g,桂枝6~9g,连翘9~12g。如表证未解,属风寒者加入麻黄6~9g,以辛温解表;属风热者,酌加二花9~15g,柴胡9g,以疏风清热;小便不利者,加车前子l0g,以通利小便;肿势较甚者,酌加萹蓄30g、生益母草25~30g;腰痛者加入怀牛膝12g、桑寄生12g、川断9~12g。

  慢性肾小球肾炎因病程较长,病势缠绵,多正虚与邪实互见,阴虚与阳虚并存,因而治疗比较棘手,常需标本兼顾,数方合用,方可取效。如对气阴两虚,症见腰膝酸困、乏力、手足心热、舌淡红苔薄白、脉细者,治当滋肾阴,补脾气,利水湿,选用猪苓汤合四君子汤、六味地黄丸。处方:猪苓15g,生地9~12g,山萸9g,茯苓15g,泽泻9~15g,党参12~15g,粉丹皮9~12g,白术12g,炙甘草3~5g。偏于阴虚者,合二至丸;偏于气虚者,加入黄芪25~30g;肾虚腰痛明显者,酌加怀牛膝12g、桑寄生12g、川断9~12g、狗脊9~12g、炒杜仲9~12g。而对兼有畏寒、肢冷等阳虚见证者,则当以猪苓汤与真武汤同用:生地9~12g,猪苓15g,云苓12~15g,泽泻9~12g,附片6~9g,白术12~15g,白芍9~12g,生姜三片,以温阳利水,固护肾阴。兼有瘀血征象者,可佐以当归、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;伴有肾病综合征出现,全身浮肿者,可合用五皮饮,加用大腹皮9g、茯苓皮15g、生姜3片、桑皮9g、陈皮9g,以驱逐水湿。

  2.3慢性肾功能衰竭  这是多种慢性肾脏疾患的终末期,可概之于中医“水肿”、“溺毒”、“癃闭”及“关格”等病证范畴,病情危重,病势险恶。病至此期,多有上、中、下三焦壅滞,肺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,湿浊、痰瘀阻滞,气血阴阳亏耗,治疗当以疏达三焦,通利水道,健脾固肾为要,常以猪苓汤与小柴胡汤、五苓散、肾气丸等合方化裁。如三焦壅滞较甚,症见呕恶、小便量少、头晕者,可以猪苓合小柴胡加味,药用猪苓15g,泽泻12g,柴胡10g,姜半夏9~12g,党参15g,苏叶9g,茯苓15g,生地12g,车前子l0g,炙甘草5g,以疏利三焦。如脾虚较甚者,则以猪苓汤合五苓散配以党参、黄芪。如肾虚征象明显,偏于阳虚者,以猪苓汤合肾气丸、真武汤化裁,药用附片6~9g,桂枝6g,生地9~12g,茯苓15g,猪苓15g,泽泻9~12g,丹皮6~9g,白术12~15g、山茱萸9g;偏于肾阴虚者,合以六味地黄丸、二至丸。另外,对兼有瘀血者,尚可与桃核承气汤合用。

3  参合西医添效验

  业师在临床实践中,重视将本方的运用与现代医学相结合,使其效更彰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:

  3.1病重、病急之时配合西医药治疗  中医药本身对于各类肾脏疾病虽有确切疗效,但因剂型所限,使之作用的发挥较为缓慢。因而,当病情危急之时,单用中药,恐难以逆转,而贻误病情。故常适当配合西医药进行治疗,待病情稳定后再撤除西药。如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极为严重者,可配合西医透析疗法;对于肾病综合征浮肿不消,对激素敏感者,可配合小剂量激素进行治疗;而对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,症状较重,尿培养阳性者,为尽快减轻病人痛苦,更配以抗菌素治疗等。

  3.2根据现代医学理化检验结果,调整用药  西医理化检查各项指标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出肾脏疾病的病情变化,因而据此筛选药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,有利于了解用药与病情变化间的关系及疗效的评定。于此,业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如对尿检蛋白多于(++),且持续不消者,伍以大量黄芪( 30~50g )或配合其他降蛋白药治疗以减少蛋白丢失;对红细胞阳性者,加入仙鹤草30g,大、小蓟各9~15g,白茅根30g,以凉血止血;对于尿脓细胞较多者,佐以蒲公英9~12g,连翘9~12g等以解毒、清热、抗炎;对有高血压持续不降者,伍以桑寄生12~15g、草决明9~12g;尿素氮仍持续不降者,尚可配合中药灌肠,方用大黄15g,牡蛎、龙骨各20g,赤芍15g,桂枝9g等。

  综上所述,业师杜雨茂教授备前人之未备,巧妙地将猪苓汤运用于各种肾脏疾病的治疗,获效满意,在经方运用方面,独辟蹊径。其经方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论治肾病的经验,更是匠心独具,为进一步拓展经方运用指明了方向,同时亦向人们展示出经方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,其运用潜力尚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发掘。如何运用经方论治新病,如何将经方与现代医学更好地结合运用等,都将是颇具吸引力的研究课题。

[原载于《 陕西中医函授》,1993(3):1~30]

>
免费热线:029-33312010
预约挂号:029-33338159
客服微信:18064385658
医院地址:
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西段2号

    微信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