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健康热线: 029-33312010
联 系 我 们
24小时免费热线:029-33312010
预约挂号:029-33338159
客服微信:18064385658
地址::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西段2号
QQ:
当前位置: 首页>> 动态资讯

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锦020~学术研究(十九)

更新日期:2020-07-23   已浏览:1136次  

杜雨茂教授伤寒治学特色浅析

董正华  赵天才    

3 因材施教,密切联系临床实际

  杜老师认为,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双共同的活动,忽视任何一方都搞不好教学。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,他总是认真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,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,充分体现因材施教。例如针对本科生年纪轻、精力充沛,记忆力好,求知欲强,有扎实的文化基础,学习比较系统,但对中医学了解不多、特别是缺乏临床实际体验的特点,杜老师认为首先要使学生巩固专业思想,提高学习兴趣,掌握学习方法,启发其学习的自主学习的能力。为此,杜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《伤寒论》成书的时代背景、著作的沿革、历代的研究概况、成就,通过介绍该书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所占的地位以激励其学习、钻研兴趣;针对古典医籍的特点,联系实际介绍学习方法。在原文学习时一般采取系统讲解法,通过逐条剖析原文,以阐述张仲景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。

  硕士研究生,针对他们中医专业思想比较牢固,已经系统学习过《伤寒论》,大都有一定的临床体验,而渴望深入学习的实际,杜老师多采取探究式教学法。一方面针对《伤寒论》六经病证辨治诸篇中的疑难问题列出专题讲座,师生讨论,释疑解惑,共同提高。另一方面布置学生读历代《伤寒论》研究名著,通过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,锻炼学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  西学中班的教学则又不同。西学中班的学员虽然系统地掌握了现代医学知识,而且都有较长时间的临床体验,但是年龄偏大,多数对中医理论都有不同程度的轻视或偏见。对此,杜老师着重联系实际讲解中医、西医对问题的认识方法,特别突出中医的长处,介绍应用《伤寒论》理法方药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思路方法及经验,启发其正确认识中医理论和钻研运用《伤寒论》理法方药的兴趣。

  《伤寒论》言简意赅,文中存在许多疑难问题,历代医家均从各自实践角度提出己见。有一些问题如果不联系临床实践,往往无法判断这些注释发挥意见的正确与否。例如对少阴病三急下证,历来争议很大,概括约有四种观点:①认为少阴本身以正衰为主,不应有急下实证,标“少阴病”三字,是指本证是真热假寒的少阴类似证;②认为是少阴邪热盛,复还于阳明;③是少阴热化重证,其热邪可由传经而来,亦可为伏气发于少阴;④少阴寒化证突变为热化。上述见解,①、②两种比较容易理解。因为在临床上阳明腑实热盛灼津,阻遏阳气不得外达,导致热深厥亦深之证,其外反现手足逆冷、脉沉伏等类似少阴的假寒征象,治疗当直取真情而急下其热实。③、④两种观点似乎于理不合,因为少阴热化为阴虚有热之证,育阴清热是正法,即使是热邪较重,也未可用峻剂攻伐;少阴虚寒突然转为热化而成实热极盛之证、亦不好理解。但若结合临床实际,仔细分析,这两种可能性也是有的。少阴热化,里热盛极,有灼尽真阴之势,呈现口燥,咽干,唇舌焦燥,胃腹胀痛,热邪遍及阳明而见自利黑水臭秽或不大便,即使是肠中无燥结,也未尝不可用急下存阴,釜底抽薪之法。再者少阴寒化转为热化者,临床亦可见到。杜老师曾治一例4岁小儿,春节前二日夜间恶心欲吐,腹胀不食,心烦,继见手足厥逆,脉沉微,额上出冷汗,体温降低为35℃,面色青黄,微喘。用过西药输液及一般纠正循环衰竭药效不显,后用四逆汤加党参、天冬,一剂浓煎频服,至次晨厥回、身热、脉转洪数,舌红苔黄,仍不大便,及转用大承气汤一剂,便通(为黄色条粪,并非燥屎),热退胀消,调理而愈。利用这一生动的案例,讲授少阴三急下证的疑点、难点,使学生明白上述四种见解均来自注家的实践体会,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三急下证的病因来路与病机,都有其合理的一面,我们只有将多种观点综合起来理解,就更全面些。[6]

  又如对“热入血室”之“血室”的认识[7]“热入血室”是张仲景提出的一种特殊病证,历代医家对“血室”的具体部位争论不一。概括主要有四种观点:一是以明·方有执为代表,认为血室即“冲脉”;其二是以明·张景岳为代表,认为血室即子宫; 其三是以清·柯韵伯为代表,认为血室为“肝脏”;第四以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《伤寒论译释》为代表,认为血室统指冲脉、肝脏、子宫三者而言,是一种综合性的折衷观点。对以上四种不同的看法,杜老师赞成“血室为子宫”说。盖热入血室除在《伤寒论》中述及且条文首冠“妇人”二字外,在《金匮要略》中则明确地列于妇人杂病篇,说明本病是妇人所特有的。假如血室属肝脏或冲脉,则男女均有,就不必为妇人所独有了,故将血室在这里释为“肝脏”或“冲脉”,是不太妥当的。子宫与冲脉和肝脏在生理上有密切的联系,冲脉为血海,起于胞中;肝主藏血,与经血有关。热入血室的病位在子宫,亦可影响到冲脉及肝脏,但这并不等于说子宫与冲脉、肝脏可以划等号。

  杜老师联系临床,分析《伤寒论》诸条文所述热入血室的四个主要症状:经水适来或适断,发热恶寒或往来寒热或发热,谵语甚至兼有如见鬼状,胸胁下满如结胸状。指出可以将热入血室分为两大类型进行辨证施治:一是以少阳病为主,证见胸胁苦闷,谵语,往来寒热或发热恶寒,月经失调,脉弦,舌暗红,用小柴胡汤为主,适当加入活血调经之品,如生地、赤芍、全当归、川芍、川牛膝、丹皮等,或针刺期门、血海、三阴交等穴,以泄热行瘀。另一种类型是因侵入血室的邪热较盛,致瘀热搏结,证见谵语,甚至神乱幻觉,如见鬼状,发热,前阴下血,或兼见便秘,舌红苔黄,脉沉结,可用桃核承气汤与桃红四物汤化裁与之。病重者尚可配合针刺期门、血海、内庭等穴,以助泄热行瘀之力而迅速取效。

  “热入血室是一种妇女特有的病证,它与月经来潮与中止有着密切的关系,病位在子宫。”杜老师的上述分析及结论,不仅符合中医基本理论,符合逻辑,而且符合临床实际,使读者易于理解。

4 溯源析流,探微索奥发秘旨

 “扬长补短”与“知难而进”是杜老师长期坚持和身体力行的座右铭。自青年时期学医之初即已逐渐树立起这样的信念,鞭策其言行,并持之以恒。近年曾以“如何践行扬长补短与知难而进”为题,为本科生做报告。在《伤寒论》教学方面,针对课程内容的难点、疑点及历代医家争论不休的焦点,宜“知难而进”,反对人云亦云,而据理分析,探微索奥,阐发秘旨,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。如六经实质问题;六经传足不传手的观点;太阳主表与温病学家以肺主表的问题;厥阴病篇并非“杂凑”等五十六个疑难问题,条分缕析,撰成“伤寒论释疑”在《陕西中医学院学报》连载,在全国伤寒论理论研究领域影响较大,后经充实,以《伤寒论释疑与经方实验》为名,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。

  《伤寒论》的核心是六经辨证,而对六经实质的理解,直接关系到对六经辨证体系的具体阐释和应用。六经是《伤寒论》辨证论治理论的核心,故欲研究《伤寒论》者,必须首先弄清六经的本义。诚如恽铁樵氏在《伤寒论研究》中所指出:“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,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”。杜老师为了探索仲景学说的奥秘,对《伤寒论》六经本义进行深入研究。

  杜老师首先回顾自宋·成无己始,历代医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阐发六经理论的论述,将其对六经实质的认识概括为经络说、分证说、气化说、经界化域辖病说、阴阳说、形层说、阶段说、三焦说、证候群说、正邪消长说、八纲说、时空说、六病分证说、控制论模糊识别概念说等十四种不同见解。认为尽管这些见解各有千秋,但尚未能全面地阐明六经的本义。究竟应如何理解《伤寒论》六经本义呢?杜老师从一个临床家的角度,认为必须追本溯源,从仲景对《内经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入手,参考前贤见解之长,同时结合临床实践运用六经辨证去悉心体会,方可心领神悟,明了六经本义。

  《伤寒论》原书本无“六经”之名,只有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的名称。“六经”一词,始见于《内经》。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云:“六经为川,肠胃为海”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论》云“六经调者,谓之不病,虽病谓之自已也”。 

  在中医学概念中,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,其双方总是处在不断地消长盛衰的运动过程中,在消长过程的各个阶段,为了区分阴阳各自或多或少的差异,故又各分为三而形成三阴三阳。《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曰“阴阳之气,各有多少,故曰三阴三阳也。”六经是三阴三阳的总称。

  在《内经》三阴三阳约有四个方面的不同涵义:指脏腑和经络,如《灵枢·经脉篇》;二指脉,如《素问·三部九候论》;三指五运六气,如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;四指热病证候归类,如《素问·热论篇》。

  杜老师从追溯“六经”的渊源入手,分析了从《内经》六经到《伤寒论》六经师承离绪的演度过程,认为宋·成无己首注《伤寒论》,把《内经》“六经”之名词引用到《注解伤寒论》中,迄今一千多年来已被历代注家延用成习,把“六经”作为代表《伤寒论》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纲领的专用术语。《伤寒论》六经源于《内经》,但非《内经》六经内容之机械套用,而是《内经》三阴三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。据此阐述了《伤寒论》六经的本义,六经是“以人体六经所属的经络、脏腑、气血营卫为基础,以八纲作为归纳证候、分析病情的指导思想,并且与病因病机学说、八法论治、针灸、外治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,成为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辨证论治纲领体系。”提出《伤寒论》六经是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,既包括辨证的理论,也包括论治的法则。为八纲辨证、脏腑辨证、气血津液辨证、八法论治等理论的系统化、完善化以至形成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,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[8]

5 学以致用,理论实践相结合

  杜老师认为,《伤寒论》是张仲景继承古代医学精华,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写成的,其实践性很强。因此,他特别强调在《伤寒论》教学中,一定要学以致用,密切联系临床实际,不仅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,而且还可以解决一些理论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疑难问题。他非常欣赏前人“全凭实效定取舍,不必考证费功夫”的名言,在繁忙的教学之余,挤时间从事临床实践。笔者在刚参加工作及研究生学习几年里,看到患者经常找他看病,无论寒暑、节假日、上下班、课余,他总是热情接待,悉心诊治,而且善于积累资料,每一位病人皆写病历、复写处方,留下了大量第一手资料。常常告诫我们要勇于实践,密切联系临床,不要做空头理论家。杜老师是这样说的,而且身体力行,也是这样做的。在长期繁忙的教学、行政工作之余,总要挤出时间从事临床接诊患者。他临证善用经方,灵活变化,通达内、外、妇、儿诸科,主攻内科疑难杂病,尤长于诊治肾、肝、胆、及心血管系统的疑难病症。提出医者诊治疑难杂症,要有“知难而进”的精神,胆大心细,辨证精确,分清标本缓急,严谨立法遣药,法随证变,灵活变通,方有良效。

  杜老师勤于实践,善于总结,稍有闲暇,即伏案撰著。对理论研究心得、临床成败得失等等,皆详加记述。临床每看一病,都做详尽录案,数十载如一日,至今所集原始病历已逾万。正是基于这些病例的分析,使其医术日臻精纯。在教学过程中,他经常联系中医理论,分析治案得失,整理发表了大量医案及临证心得。例如1976年在抢救唐山地震伤员时,应用《伤寒论》理法方药救治两例“腰椎压缩性骨折合并截瘫伴泌尿系感染”长期发热患者,获得满意效果。其中1例梁姓患者,持续发烧月余,体温波动在38℃~40℃之间,自觉寒热往来,午后发热尤甚,头痛,左耳内痛,口干喜饮,自汗多,大便干结,右下腹痛,留置导尿见尿色黄浑,舌淡红苔黄,以舌根为著,脉滑数。血象白细胞总数达14000~16000/mm3,尿常规脓球+++,尿培养为绿脓杆菌且对多种抗菌素均不敏感。杜老师会诊辨证为“少阳阳明并病”,予大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,水煎每日一剂半,分三次服,连服四剂,寒热往来消失,体温逐渐降至正常,后调理诸症消失,血尿化验基本正常,尿培养转阴[9]

  其常言:“读书莫如读案。熟读王叔和,不如临证多。”只有学以致用,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从所治病例的成败得失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,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。随着实践的广泛深入,杜老师对医术精益求精的追求,其医技日渐步入佳境,所愈奇难顽症不计其数,遂总结其中143例,撰成《奇难病临证指南》,陕西科技出版社于1993年刊行后深受国内外读者欢迎,曾先后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,译为韩文在韩国《医林》杂志连载。2011年,先生又在原书基础上,补充新的内容,重新整理成《杜雨茂奇难病临证指要》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刊行。全书收录疑难病种106个,医案188例。以病证归类,中医病名为主,西医诊断明确者均加注标明。在每一病证之末,均加按语,详述该病证的辨治要领,临证大法,分析各案辨证依据,用药法度和体会,阐明奇难病证的诊治大法、辨证用药思路和临证经验。国医大师、南京中医学院原院长周仲瑛教授赞曰:“开中医奇难病证研究风气之先,为当代中医医案不可多得的点金之作。”

学以致用,古为今用,将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,创制新药也是杜老师从事仲景学术研究的一大特色。例如,杜老师根据《金匮要略》硝石矾石散研制的化石丹胶囊”(硝石、枯矾、郁金、麦芽,治疗肝胆管、胆结石、肾结石皆有较好的效果。

6 效法仲景,以六经辨证治肾病 

  杜雨茂教授学崇《伤寒论》,他特别欣赏清代著名伤寒学家柯韵伯“仲景约法,能合百病,兼该于六经,而不能逃六经之外,只在六经上求根本,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”、“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,不专为伤寒一科,伤寒杂病,治无二理,咸归六经之节制”(《伤寒来苏集》,十分推崇俞根初“六经钤百病”说。在长期临床实践中,通过对多种急慢性肾病的深入研究,认识到多种肾脏疾病在早期皆与感受外邪有关,并常常因外感而诱发或使病情加重。其病变亦遵循由轻到重,由表入里,由经入腑,由三阳到三阴的六经传变规律;其发病亦有合病、并病、直中等形式。认为各种肾脏疾病在病变过程中,其证候不越六经范围,其辨治仍依六经之法,据此提出“肾脏常见疾病治从六经入手”的观点,首创肾脏病六经辨证论治法要[10]

  多种肾病初起,常由感受外邪而引发;慢性肾病患者又常因复感外邪而诱发。初期多见恶风寒发热,咽痛,身关节疼痛,腰酸痛,舌苔薄白,脉浮紧或浮数等太阳经证表现。治宜发汗解表,开鬼门以利水湿。一般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化裁解表散邪,利水祛湿为通治方。若表证较重者,当辨其属寒、热属性,风寒者酌用麻黄加术汤;风热者,用越婢加术汤或麻杏石甘汤化裁;表虚不固,见汗出恶风明显者,可合防己黄芪汤;汗出恶风而易外感者,则合玉屏风散。

  太阳经证阶段治不得法,或失治误治,表邪循经入里则成为太阳病腑证。若影响膀胱气化,水气内停,临床出现眼睑颜面、四肢及全身浮肿、小便不利,此属太阳蓄水证,治宜宣化膀胱,利水消肿,兼以疏泄外邪,方用五苓散为主辨治。若邪入下焦,与血相结,症见少腹结胀硬满,小便不畅,面肢浮肿,泛恶欲吐,烦躁不宁,舌质暗紫,脉沉结,此属太阳蓄血证,治宜活血化瘀,利水消肿,方用桃核承气汤合五苓散治之。

  多种肾病在太阳病阶段治不得法,邪入少阳;部分慢性肾病又常因感受外邪、劳累而诱发,起病亦可直犯少阳。临床除肾病的自身表现外,伴往来寒热,心烦喜呕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小便不利,汗出不畅,舌质淡红,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,脉弦细数。此因邪犯少阳,枢机不利,胆火内郁,三焦决渎失职所致。治宜和解少阳,扶正达邪,利水消肿,方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。

  阳明病是三阳病的阳热极盛阶段,该期阳气亢奋,邪热最盛,根据不同机转,分为经证、腑证两类。多种肾病在太阳、少阳病阶段治疗失当,邪气不解,内传阳明;亦有素体阳热内盛之人,在罹患肾病之初,不经太阳而直犯阳明者。临床出现发热或胸腹部灼热,心烦口渴,或咽喉肿痛,皮肤疮疡,眼睑颜面浮肿、或下肢或全身浮肿,小便短赤不利,舌红苔黄、或少苔,脉数或细数等,此属无形邪热充斥之阳明经证。治宜清热育阴利水,方用白虎汤合猪苓汤化裁。若临床在颜面、肢体浮肿、小便不利的基础上,伴见腹胀满,大便秘结不通,烦热口渴,或手足热、日晡潮热,舌红苔黄燥,脉沉弦数,此属邪热与糟粕内结之阳明腑证,可随证选用承气汤类方或己椒苈黄丸化裁(酒军、厚朴、防己、椒目、葶苈子、茯苓、赤芍、石韦等)治之。慢性肾衰尿毒症期,只要体质不衰,见到大便硬结、排便不爽者,则不必拘泥于潮热、谵语等典型阳明腑实证,皆可予大黄类方攻下。

  多种急性肾病失治误治,日久不愈,则发展为慢性肾病。此时邪气深入,病由三阳转入三阴之初,肺、脾失调,寒湿内盛,即属太阴病期。病至太阴,肺脾气虚,水湿不能布运而内聚外溢,故面目浮肿,或下肢午后浮肿较甚,反复发作;中气下陷,统摄无权,则精微下漏而见多量蛋白尿;同时常伴神疲体倦,乏困无力,气短自汗,大便溏泄,舌淡胖有齿痕,脉缓弱无力等。治宜补脾益肺,可用理中汤,或予薯蓣丸。腹胀满、恶心者,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;兼外邪者,予桂枝人参汤化裁。

  少阴为水火之脏,内藏真阴真阳,为一身元气之根,性命之本,故病入少阴,有寒化、热化两种基本类型。一般而言,肾脏病至少阴阶段,证情较太阴为重,多已进入慢性肾病的中后期。若少阴阳气亏虚,阴寒内盛,温化无权,则属寒化证。临床表现有头面、肢体或全身水肿,且腰以下肿甚,畏寒怯冷,腰膝痠困而冷痛,小便不利或夜尿频繁,大便溏泄舌淡胖大、边有齿痕,脉沉微细无力。治宜温阳利水,用真武汤合金匮肾气丸化裁。慢性肾病若阳虚寒盛,复感外邪,证属太少两感者,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合五苓散化裁。若少阴阴精亏损,虚热内扰者,则属热化证,临床除头面、肢体及全身水肿外,伴腰膝痠软,烦热不眠,手足心热,颜面烘热,口干喜饮,眩晕耳鸣,小便不利,大便干燥或溏泄,舌红少苔,脉沉细数。治宜育阴清热利水,用猪苓汤、黄连阿胶汤合二至丸化裁。猪苓汤原方之阿胶常以生地易之,一则可减其滋腻之性,二则可增清热凉血止血之力。伴见咽痛者,则合桔梗汤清热利咽。

 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末期阶段。肾脏疾患若发展至厥阴期,大多为肾功能衰竭。此期除肾脏本身的严重病变外,还常累及心、肝等全身脏器。其病情繁杂,往往虚中夹实,寒热错杂,病机复杂多变,病势凶险,预后不良。慢性肾脏病后期,多见肝肾亏虚,肝阳偏亢,肝风内动,血压持续偏高,或伴四肢抽搐。应在详辨阴阳虚实的基础上灵活施治,可适当加用柔润及镇肝熄风之品。尿毒症患者,因真阳衰败,浊毒内蕴,影响脾胃,致呕吐不止,此时予大黄附子汤化裁保留灌肠,同时予真武汤合黄连苏叶汤化裁,寒热并用,温阳降浊。若因厥阴阳虚、浊阴内盛,兼少阳郁热,枢机不利之肝寒胆热证,治以吴茱萸汤合小柴胡汤温肝清胆。若阴虚失摄,热毒交迫,水瘀互结,脉络瘀阻而出现便血、吐血、咯血等,则予桃核承气汤合大黄附子汤,酌加旱莲草、槐花、三七粉等养阴清热、止血化瘀之品。

  应用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理论指导肾脏病的临床治疗,上述六经分期虽有一定的阶段性,但多数慢性肾脏病在临床并非单纯发病而呈六经典型证候,尤其是病至厥阴阶段,往往形成寒热虚实等兼夹繁杂证候,给临床辨治带来较大困难。针对这些复杂情况,杜雨茂教授强调“邪陷厥阴,病机复杂多变,非一方一法可贯穿始终。临证当依据具体情况,灵活辨证,恰当用药,庶可逆转病机,促其向愈。”

参考文献

[1] 成友仁编著,杜雨茂,潘克良校订.伤寒论阐释[M]. 西安.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3.

[2] 杜雨茂编著.伤寒论六经辨证表解[M]. 西安.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4.

[3] 杜雨茂主编.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[M].西安.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8年.

[4] 杜雨茂著.伤寒论释疑与经方实验[M].北京.中医古籍出版社.2004年.

[5] 杜雨茂. 谈谈学习《伤寒论》的方法[J].陕西中医,1980,1;37~41.

[6] 杜雨茂.《伤寒论》教学方法浅谈[J].现代中医药,1982,(4);3~7.

[7] 杜雨茂. 热入血室之我见[J].陕西中医函授,1994,(5);1.

[8] 杜雨茂.伤寒论六经本义[J].贵阳中医学院学报. 1983(1):16~22.

[9] 杜雨茂.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外伤性截瘫合并泌尿系感染[J].陕西中医.1981,2(3):18.

[10]杜雨茂著.中医临床家杜雨茂[M].北京.中医中医药出版社.2003年:5~13.

>
免费热线:029-33312010
预约挂号:029-33338159
客服微信:18064385658
医院地址:
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西段2号

    微信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