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健康热线: 029-33312010
联 系 我 们
24小时免费热线:029-33312010
预约挂号:029-33338159
客服微信:18064385658
地址::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西段2号
QQ:
当前位置: 首页>> 动态资讯

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锦007~学术研究(六)

更新日期:2020-06-05   已浏览:1402次  
杜雨茂教授辨治奇难病证思路探析

  奇疾,症状乖戾,纵业医毕生,亦难逢一二,遍览典籍,记载也鲜,乍遇斯证,常茫然失措。难病,或病势凶险,或顽固缠绵,每迭经更医,多方求治,疗效不彰,甚或愈治愈烈,抱病累月经年,以逮困顿不起,多症情繁杂,机因错综,初审此病,难得其要,猝不知从何入手,大有“医者所病,病道少”之憾1]!业师杜雨茂教授出身中医世家,幼承庭训,孜孜于岐黄之术,尤精通于仲景之学,从医、执教五十余载,学验俱丰,业绩裴然,名闻遐迩。

  杜师临证医理精深,思路广阔,师古不泥,辨证准确,遣药灵巧,屡起沉疴。尤具开拓精神,注重突出和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之特色与优势,敢于在治疗奇难病证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,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,并择其81种病证共143例验案著成《奇难病临证指南》一书问世,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学术精粹做出了积极贡献。已故名老中医米伯让先生在为《奇难病临证指南》一书所撰的序文中赞曰:“杜雨茂教授执教《伤寒论》教学与研究有年,精于仲景之学,临证所见之奇难病证,攻治疗效显著,其医术之精湛,学识之深邃,跃然于纸上矣。所著之书为有益于世之作,可资医林学者参阅之用”[2]

  笔者拜读杜师《奇难病临证指南》一书,获益匪浅。现谨以此书为据,就杜师辨治奇难病证的思路探析如下。

1  熟读精思尊经旨

  杜师认为习医之道,首备根基,即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》、《金匮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之类是也;根基既建,再阅诸子,博采众长,由博返约;只有知识渊博,基础雄厚,医术精湛,临证方无望洋之苦。例如,杜师尊《内经》之旨诊治“食亦”病,依仲景理法诊治“喜唾”案。王某[3],女,50岁。198792日初诊:多食易饥两年余,一昼夜进主食量由原来的0.5kg增至2kg,大便干燥,渐次消瘦,曾在数家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,经多种检验排除了糖尿病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,西医未能确诊,中医治疗近一年效亦不著。遂失去治疗信心。近因病情有加重趋势,日进食2kg多仍感饥饿,四肢乏力,故来求治。察患者体瘦,面色略黯,尿黄,大便干结如栗,舌淡红苔灰白,脉细弦。思《素问·气厥论篇》 “大肠移热于胃,善食而瘦人,谓之食亦。……胃热移于胆,亦称食亦”之论,正与此病相合。此患者胃热则消谷善饥,大肠有热则便结,但因脾气虚弱,虽纳谷较多而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其精微,故肌肉失养而形体反瘦。治宜清胃润肠,佐以健脾,方用白虎汤合四君子汤化裁:知母10g,生石膏25g,炙甘草3g,薏米25g,升麻9g,火麻仁25g,党参15g,白术12g,云苓12g,12剂。水煎服,每日—剂。930日二诊:服上药期间饥饿感减轻,夜间不需加餐,大便转润,但停药后诸症复如前。继用上方加减再服42剂病愈。

  该书所载治喜唾两验案,主症同而证有别,杜师各依仲景所论而治愈。其一:王某[2],男,45岁。唾液增多两月,唾液如涌,诉说病情时唾涎涟涟不绝,色清且冷,夹有白痰,咽喉干燥,四肢乏困,食欲不据,大便稀溏,小便色白不利,舌质淡嫩,苔薄白滑润,脉沉细无力。据《伤寒论》第395条云:“大病差后,喜唾,久不了了,胸上有寒,当以丸药温之,宜理中丸。”是例虽非起于大病之后,但以喜唾久不了了为主症,结合其脉症,属脾阳亏虚不能摄涎液所致。治以理中汤加味,服十余剂而愈,随访半年未见复发。其二:刘某[2],女,42岁。频吐涎沫40余天,伴恶心呕吐、不欲饮食、脘腹疼痛,头昏微疼,卧床不起,声低懒言,二便尙利,舌淡红无苔而润,脉沉细。据仲景“干呕,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”的论述,辨为肝胃寒凝,脾虚失运证,方用吴茱萸汤加味服17剂治愈出院。

2  师古不泥贵变通

  杜师强调习古人之经验治今时之病,贵在灵活变通,有与病相宜者直用之,若与病不全相宜者当明其理,化其意,师其法,而不泥其方,通常达变,乃为至善。其如杜师治痿证、黄汗、转胞案例。

 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、软弱无力,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。《内经》论痿颇详,指出其主要因于“肺热叶焦”及“湿热不攘”,提出了“治痿独取阳明”与“各补其荥而通其俞,调其虚实,和其顺逆”的针刺治痿大法。从此以降,医家多宗其说,每注重阳明,依健脾益胃之法,或佐以清化湿热。杜师指出:此“对病程较短,证情较轻者,每有良效。但据临床观察,部分患者证情顽固,经久不愈,单从阳明论治取效欠佳,甚或无效。究其机因,乃久病及肾,肢体痿弱之故。肾为先天之本,内寓真阴真阳,主骨生髓,肾虚则阴阳失调,骨软髓空,况《内经》有‘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’,其主司机体动作灵活协调,肾虚技巧不出,甚或萎软不用,故笔者对重证、顽证每从肾入手,平调阴阳,填精益气。对于脾胃虚弱者,则肾与阳明兼取,常获良效。”例如书中所载孙某与张某两例“重症肌无力”案,张某“萎缩性肌强直”案。

  黄汗病首载于《金匮要略》,气虚湿盛阳郁证用桂枝加黄芪汤,属卫郁营热表虚湿遏证用芪芍桂酒汤治之。杜师指出:“然临床所见,用上方非能尽全,当依证变法,不可过于拘泥。”如其治谢某黄汗案[2]。该患者男性,29岁。1979515日初诊:胁痛九年伴黄汗两年。其胁痛于稍劳即发,并逐渐加重,伴口苦纳差。两年来又见汗出色黄如柏汁,尤以两腋为著,夏重而冬轻,多次检查肝功能正常,经他医用芪芍桂酒汤效不著。诊其脉细弦,舌尖红苔薄黄。综合分析,此属肝胆湿热挟瘀之证,治以清化湿热,疏肝活血为法,以柴胡、黄芩、知母、金钱草、郁金清热利湿,疏利肝胆,以丹参、元胡、白芍养血柔肝,和血通络。瘀化经通,气机畅达,湿热自消。以藿香、厚朴、枳壳宽中下行,配以炙甘草和中悦脾,脾机运转湿邪得化。以吴萸引药入肝经,疏肝降浊。药进6剂,胁痛大减,吴萸、藿香毕竟为辛温之品,用之不利湿热清除故去之,加清利肝胆湿热之圣药茵陈,增和血祛风之川芎,以增强上药之力,守方继服而顽疾得除。

张仲景论转胞仅述其肾气虚证,后世又有气血不足、痰饮壅滞之论,杜师指出“临证时应详辨之而不可过分拘泥”。案如:周某[2],女,28岁。于妊娠6月时患转胞而觉少腹坠胀难忍,小便不通,心烦不宁。辨为脾虚气陷,胎失升举之证,用丹溪参术饮化裁,服1剂小便即通,3剂后诸症消失。

3  紧扣病机重辨证

 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。张仲景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连,创立病证结合、辨证论治方法模式,开临床治疗学之先河,为后学树立了典范。

  杜师强调,临证务必须详细诊察,认真分析病情变化,鉴别疑似,去伪存真,分清标本先后缓急,抓住主证,紧扣病机,注重辨证,才能正确施治而获良效,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变证蜂起。案如:梁某[2],男,18岁,学生,唐山市人。197694日初诊:寒热往来,体温升高月余。1976728日因地震房屋倒塌伤及腰部,双侧下肢不能动,又经淋雨后引起高烧,经检查诊断为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合并截瘫、泌尿系感染、褥疮。经用数种抗菌素多日热势不减。杜师据其寒热往来、左耳内痛、口干喜饮、自汗、大便干结、右下腹痛等,辨为少阳阳明并病,以大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,通腑泻热。处方:党参15g,柴胡21g,枳壳12g,赤芍12g,黄芩9g,黄连4.5g,大黄9g,甘草6g,知母12g,生石膏30g,公英15g,二花24g,金钱草30g,生地15g,生地榆24g。水煎服。每日一剂半,分3次服。服4剂后,热退身凉。以此方加减继服3剂后症状渐消,仅余下肢瘫。

  再案如:王某[2],男,61岁。翕翕低热已历5月,曾频繁转住数家医院,中、西药并进,未见效验。其有身困乏力、语声低微,颇似气虚,热以午后及晚间为著又似阴虚。但其恶寒、脉浮、头痛、自汗,说明病虽历5月,表邪仍在太阳;有口苦、默默不欲饮食之症,则为邪已入少阳,属太阳少阳并病,以柴胡桂枝汤化裁而愈。

  又案如:王某[2],女,40岁。胃脘疼痛30余年,经多方治疗时轻时重。一年来胃脘痛突然加剧,发作时如刀割锥刺,痛不欲生。经检查诊为“先天性肝总管左肝管扩张”,行“胆囊切除术及胆肠吻合术”后其痛更甚,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,发作时翻滚呼号,如历酷刑。迭经更医,竟无寸效,患者遂有弃生之念。其痛势剧烈,且有口苦、大便干燥、胃脘胀闷,颇似热结胃脘,腑气不通之阳明燥结所致。但杜师仔细推敲,其剧痛而不伴有热感,且冬季易发,舌淡红而暗,苔白不黄,脉沉细无力,辨为寒瘀内凝之胃脘痛,治用乌头桂枝汤化裁以温中散寒,化瘀止痛。服3剂后痛减,继以该方化裁服30多剂而痛消。此证若误寒为热投苦寒通降之品,则无异于雪上加霜。

4  思维定势须破除

  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医者临证,诚然正治而得者多,但由于受病情隐匿、医者思维定势、诊疗水平等诸多主、客观原因的影响,误治而失者亦绝非鲜见。人命关天,为医者当慎之又慎。再者,还必须提高警惕,冷静思考,善于从自己或他医的失误中分析原因,汲取教训,及时矫枉纠偏,以免重蹈覆辙。杜师从救误案例实践中,教诲后学不能囿于常规或某些条条框框去生搬硬套,必须破除思维定势,开拓思路,认真分析病情,准确辨证施治。如对有的医者一见肠梗阻、肠痈(急、慢性阑尾炎,阑尾周围脓肿),不论病程久暂,不辨病性寒热虚实,动辄便用苦寒通泻之承气汤类或大黄牡丹汤,一见中风后遗症,甚至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,不加辨证,便用清热解毒之剂等提出批评。

  兹列举杜师救治他医误治案例(梗概)两则。案一:吴某[2],男,27岁。1982820日初诊:以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腹胀、呕吐6天入院,诊断为粘连性不全性高位肠梗阻,即予禁食、胃肠减压、针刺足三里、按摩,并先后给中药粘连缓解汤(以苦寒泻下及行气通瘀药为主)、甘遂大黄散、旋复代赭汤等上注下灌,同时输液。连续治疗6天无效果,决定手术治疗。因患者于1966年因患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,术后曾多次发生粘连性肠梗阻,腹部已作过3次手术,故不愿再作。查患者脘腹胀满,脐上及脐旁可见圆形、长条形包块突起,按之柔软,中、下腹部时而疼痛难忍,恶心呕吐,不欲食,口不渴,恶寒,大便稀(与服泻下剂有关),唇红,舌嫩红、苔薄白而中心无苔,脉虚弦。辨证属寒疝腹痛重证,原因寒邪内凝,气机郁阻所致。因治未得法,迁延时日,郁久生热,兼挟轻度郁热。治拟温阳散寒,兼疏解郁热,用《金匮》乌头桂枝汤化裁。连进6剂,腹胀痛大减,继服7剂后病愈出院。随访至1985年初未见复发。

  案二[2]:左某,男,35岁。198815日初诊:阴缩腹中伴频繁遗精、心悸、气短4月余。患者于半年前因发烧、咽痛,某医诊为“温热病”,用石膏、栀子、黄芩、黄连等一派苦寒药,辄以斤计,继用达两月之久,患者即见“阴缩腹中”。该医仍未醒悟反断为“热极筋缩”,继投寒凉药40余剂,以致患者体力不支,诸症迭起。杜师认为此病之关键在于病轻药重,寒凉太过戕伤肾脾之阳所致,遂投温肾壮阳,益气健脾之剂,稍事出入加减,连服半年终获治愈。

5  坚持治疗求效验

  杜师认为[2]“奇难病证,其病机复杂,证情缠绵,往往难以在短时内显效,其疗效每有一个积累的过程,需长时间治疗,故尔,医者要对患者耐心解释,增强患者信心,争取患者配合,坚持药物持续应用,不可半途而废,前功尽弃。医者在治疗上亦需有信心和耐心,不少奇难病证非是无效,而是治不得法,尤其是不能坚持长期治疗之故。” 案如:治车某患“关格”(慢性肾功能衰竭),在辨治用中药34剂获效后,原方稍事加减再服90余剂。之后更方调理巩固,间断继续服用近两年而停药,病情稳定,生活自理,可操持一般家务。再如治于某患慢性肾功能衰竭案,用药240多剂后病情稳定,仍以原方稍作加减嘱其间日服用调理巩固,以防复发。又如治杨某患乙肝案,辨证用药近5个月治愈,嘱停药注意调养。

参考文献

1]杜雨茂. 奇难病证诊治思路与方法[J].现代中医药,1992,( 1) :1~3.

2]杜雨茂. 奇难病临证指南[M]. 西安: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 序、10.14、15、231、227、229、230、164、281、41、42、104、110、216、7、188、190、160.

3]黄帝内经素问[M]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1963: 213~ 214.

>
免费热线:029-33312010
预约挂号:029-33338159
客服微信:18064385658
医院地址:
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西段2号

    微信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