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锦036~临床经验 (七)
更新日期:2020-11-20 已浏览:1762次接上篇
名老中医杜雨茂教授运用经方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采
李小会 雷根平 潘冬辉
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高血压、糖尿病、代谢性疾病等患病人数的逐年增加,慢
性肾脏病(chronic kidney disease,CKD)的发病率亦同步上升,在我国约为10%,可见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。CKD临床表现多样,属于中医学 “水肿”“虚劳”“腰痛”“关格”等病范畴。业师杜雨茂教授,出身中医世家,从医从教五十余载,学验俱丰,是国际国内著名的《伤寒论》学者及中医临床学家。1990年被两部一局批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“有突出贡献的专家”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杜教授临床致力于肾脏病的中医诊疗研究,其较早将《伤寒论》的六经辨治体系系统、灵活地运用于CKD的辨治中,提出“肾病之变,可分属六经,累及五脏六腑,决非肾之一端。”之说[1],形成理、法、方、药一线贯穿的肾脏病六经辨证方法,并擅用经方治疗CKD。本文就其临证运用经方治疗CKD的经验简介如下。
1 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
杜教授认为CKD病机错综复杂,但总属虚实夹杂之证。正虚主要责之于肾、脾,标实与水湿、痰浊、湿热、瘀血、浊毒等有关。
杜教授指出,CKD的发生,多与肺、脾、肾、肝、三焦功能失调有关,其成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,而“内外合邪”是其最主要的发病特点。外因方面,多因外感风寒、风热或湿热之邪,郁遏肌表,阻遏肺气,肺失宣降,水道不通,湿聚为水。临床常见患者因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、皮肤疮疡等诱发肾病或使病情加重。内伤多因禀赋薄弱,饮食不节,饥饱失常,损伤脾气,脾虚水湿不运;或过食肥甘辛辣,酿生湿热或疮毒;或过劳伤肾,肾元亏虚,气不化津,水湿内停而发为肾脏病。同时水湿内蕴可聚而生痰、酿生湿热、阻滞气机形成瘀血、湿浊蕴久成毒等,这些痰湿、湿热、瘀血、浊毒等病理因素进一步耗伤脏气,加速肾病进展。
至于慢性肾功能衰竭,杜教授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肾与脾,涉及心、肝、肺、三焦等脏腑,病变多因脾失健运,肾失蒸化,三焦不畅,水湿浊毒不得外排而成。其中脾肾衰微是病之本;浊邪壅盛,三焦不行是病之标;寒热错杂,虚实互见是其病机核心。就六经而言,慢性肾衰多处于六经病证后期,属少阴、厥阴病证,病情危重,预后较差。
2 杜雨茂教授运用经方辨治CKD的临证思路及经验
2.1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
2.1.1 宣肺解表法 适用于各种肾病因外感初发或急性加重者。证见尿少,面浮肢肿,伴有恶寒发热,头痛,全身疼痛等。因病者体质及感邪不同,其脉证各异,治法亦异。临证施治须兼顾病情及病患体质,具体有以下几种治法:①外感风寒者:证见恶寒重发热轻,咳嗽咳痰稀薄,脉浮紧,治宜辛温解表,宣肺利水,方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化裁。②外感风热者:证见发热重恶寒轻,咳嗽,咽喉肿痛,脉浮数等,治宜疏风清热,宣肺行水,方以越婢加术汤化裁。③若素体气虚,复感表寒,证见汗出,恶风等卫外不固,水气外溢者,治宜益气固表,利水消肿,方以防已黄芪汤化裁。④若素体阳虚,复感风寒,此时单发汗则更伤里阳,纯温阳则表邪不解,故应表里同治,温阳解表,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化裁,既宣肺解表,使水湿自表去,又温阳化气,使水湿从小便而出,终使水湿从表里分消,水肿自退。
2.1.2 通阳化湿法 若太阳表邪不解,循经入腑,影响膀胱化气行水功能,致膀胱气化不利,水湿内停而见水肿尿少者,治应通阳化气利水,阳气宣通,水湿乃去,方以五苓散合五皮饮化裁。
2.1.3 和解少阳,疏利三焦法 适用于CKD病变波及少阳,少阳枢机不利,三焦决渎失常而水道不畅,水湿内停外泛之证。证见尿少,全身悉肿,口苦咽干,头晕目眩,心烦,舌苔白或薄黄,脉弦细。治应和解少阳,扶正祛邪,使少阳枢机运转,三焦水道通畅,方以小柴胡汤化裁。若水肿明显,可配伍五苓散加车前子、益母草、葶苈子等。
2.1.4 涤饮泻热,前后分消法 在水肿、小便不利的同时,若伴有脘腹胀满,口干不欲饮,大便秘结或不畅,苔厚腻,脉弦数或沉弦有力等,证属水热结聚于肠,气机不利,水道不通。治当涤饮泻热,前后分消,方以己椒苈黄丸化裁,使水饮从大、小便而去,前后分消,而行攻坚逐饮,化气行水之职。
2.1.5 温阳利水法 因少阴肾阳衰微,气化无力而致水湿内停外泛者,治当温阳利水,方以真武汤化裁。该方用制附子温阳化气,使水有所主;白术健脾燥湿,使水有所制;生姜宣发肺气,使水有所散;茯苓健脾淡渗利水,佐白术之用;白芍活血利水,全方利水以祛邪,温阳以固本。
2.1.6 育阴利水法 杜教授认为,阴虚水停证在CKD中占有一定比例,临证切忌见水肿即温阳,须知亦有阴虚水停者。此证既可见于素体阴虚,复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劳逸失宜而使水液运化、输布失常,致阴虚水停;又可见于医源性因素所致者,如激素、免疫抑制剂的不合理应用。激素为“纯阳之品”,易助火劫阴,久用可伤阴耗气,而细胞毒药物及雷公藤制剂耗气伤正,以上均可导致气阴两虚,水湿内蕴。此外,肾病治疗过程中过服温阳药,水湿化热,或水肿期大量应用利尿剂,耗伤阴液,滋生内热,亦成阴虚水热互结证。针对此种病机特点,治疗上单纯利水,易伤肾阴,单纯滋阴清火,又易滋生水湿,故以滋阴清热与利水渗湿并施。但据阴虚与水火之侧重不同,治疗亦异。杜教授经验是,对阴虚不甚,而以小便不利,水肿明显,或尿少、色黄或混浊,或尿灼热而痛者,以猪苓汤合五苓散化裁;若阴虚与水湿均盛者,以六味地黄汤或二至丸合猪苓汤化裁。
2.1.7 阴阳双补法 肾为水火之脏,内寓元阴元阳。杜教授认为,CKD病位在肾,在其漫长的病变进程中,无论阴损及阳,或阳损及阴,终至阴阳俱虚,治宜阴阳双补,以金匮肾气丸化裁。该方以六味地黄丸滋阴,肉桂、附子温补肾阳,全方合用,肾阴肾阳俱充,肾气旺盛,水气自散。若水肿较甚者,可用车前子、益母草等利水药或合用五苓散。
2.2 慢性肾功能衰竭
慢性肾衰竭见于各种CKD的晚期,病程冗长,呈缓慢进展之势,病情严重,证候多端,往往因阴阳错杂,虚实混淆,寒热互见,气血阴阳俱亏,而使治疗相当棘手。杜教授认为该病以脾肾衰败为本,痰浊、水湿、浊毒、瘀血阻滞为标,治宜扶正与祛邪并用,中药汤剂口服与灌肠并举。临床上主要辨为3型,相应的治法有3种:
2.2.1 温肾健脾,利湿降浊法 本法适用于既有肾阳衰微阴寒内盛之寒,又有湿浊郁久化热,湿热中阻,中焦升降逆乱之热证。证见畏寒怯冷,面色★ 白,四肢不温,唇甲色淡,倦怠乏力,腰部酸痛,纳呆呕恶,口苦烦热,腹胀浮肿,尿少尿闭,舌质淡胖边有齿痕,脉沉细弱。治当寒热并用,温阳降浊,方用温阳降浊汤(真武汤合黄连苏叶汤化裁)。方中真武汤温肾利水,西洋参代人参以气阴双补,黄芪补气健脾;黄连、苏叶清除湿热,调理脾胃,复其升降。全方用之使阳复寒去,热清浊降,浊毒外排,中焦升降逆乱之气机得以恢复,而诸症缓解,肾功改善。
2.2.2 疏利三焦,益肾降浊法 若慢性肾衰寒热征象不明显时,对其治疗主要平调阴阳,用此法最为适宜。证见面色少华,头晕乏力,尿少,面浮肢肿,纳呆,恶心呕吐,脘腹胀满,大便不畅或干结,重者可伴有咳嗽气喘,或心悸气短,或眩晕耳鸣,舌淡暗或有瘀斑,苔白,脉弦细或弦涩无力。治宜疏利三焦,益肾降浊,方由柴苓汤和大黄附子汤化裁而成。方中小柴胡汤疏利三焦,扶正祛邪;五苓散利水泄浊;大黄、附子温阳通下,解毒降浊;益母草、丹参、红花活血祛瘀利水。诸药合用湿浊瘀血得除,三焦通利,病自缓解。
2.2.3 祛瘀泻浊法 适用于肾阳虚衰,阴寒内盛,且水瘀热互结于下焦者。证见畏寒怯冷,四肢不温,恶心呕吐,大便硬或色黑,小便不利,腰、少腹疼痛,面色萎黄或晦暗,舌质暗红或紫红,或有瘀点瘀斑,脉沉细或沉涩无力。治宜寒温并用,活血化瘀,温阳利水,佐以滋阴清热,方用桃核承气汤化裁(药用桃仁,大黄,桂枝,炙甘草,黄芪,附片,泽泻,益母草,女贞子等)。方中桃核承气汤活血祛下焦之瘀,荡积泻浊;泽泻、益母草加强活血利湿之效;附子、黄芪温补脾肾之阳,附子大黄相合有温通攻下之妙;女贞子补阴,全方阴阳并调,强肾固本。
2.2.4 外治灌肠法 对于慢性肾衰病情较重,血肌酐、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者,杜教授常常配合使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,促使毒素从肠道排泄,以改善肾功能,并尽快缓解临床症状。灌肠方以大黄附子汤加减,方药如下:大黄12g 附片(先煎)9g 桂枝6g 赤芍15g 丹参18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炒枳壳20g。浓煎,保留灌肠,每日一剂。灌肠法可和上述任一内治法配合应用,以收标本兼治之功。
总之,杜教授认为,各种CKD由于原发病不同,病期、病患体质、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类型等因素不同,因此治法各异。杜教授在辨治CKD的过程中,既突出辨证论治,又能根据病机灵活选用经方,既可单用某方,亦可多个经方的随证叠加化裁,如猪苓汤和真武汤、肾气丸等,使之更契合病机,而收浮鼓之效。
参考文献
[1] 张振忠.杜雨茂教授辨治肾脏疾病学术经验(续).陕西中医函授,1994,(3):1~6.